來源:中考網(wǎng)整理 作者:中考網(wǎng)編輯 2018-05-01 11:56:28
當然,這并不是說唐代的官方海外貿(mào)易毫無意義,它至少提高了遠程貿(mào)易量,而這本身也標志著跨文化互動規(guī)模的增長。
但我們應當清楚地意識到:唐代的"開放"并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開放",它和歷代一樣嚴格限制內(nèi)部居民流動:
行旅往來于道路河川咽喉之地都要查驗官府簽發(fā)的通行證,更不許居民私自出國(所以玄奘和鑒真兩位大師按唐代法律都屬于非法出境);它也屢次禁止民間參與海外貿(mào)易,只是閩粵一帶天高皇帝遠,這一禁令收效甚微。
東南沿海的海外貿(mào)易能得以逐漸興盛,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們遠離國家權力中心的邊緣位置,這使得當?shù)厣鐣艽蚱乒俜綁艛嗟钠髨D,靈活地自我調整以加入到海洋貿(mào)易的活動中去,但代價則是他們的活動常常無法得到官方的支持。
這有點類似《東南亞貿(mào)易時代》中所提到的東南亞在17世紀的悲。
由于權力和貿(mào)易密不可分,統(tǒng)治者和大臣不容許一個擁有自己聲音的、獨立于宮廷之外的大商人階層存在,加上西方列強的競爭和打擊,遂使當?shù)責o法向一個開放的貿(mào)易體系轉型。
應該說,中國并不曾"失去"那個機會,因為它并不曾有過——至少在唐代是如此。然而理解這一歷史,則不失為中國人一個反思的契機。
12
唐代主要的對外交通路線
八世紀前中葉,唐朝與七十余個國家有外交往來。唐貞元年間,宰相賈耽在《海內(nèi)華夷圖》記錄了幾條主要的對外交通路線:
一、營州(今遼寧朝陽)入安東(今遼東)道;二、登州(今山東煙臺)海行入高麗渤海;
三、夏州(今陜北橫山)塞外通大同云中(今山西大同)道;
四、中受降城(今內(nèi)蒙古包頭)入回鶻道;
五、安西入西域道;
六、安南(今越南河內(nèi))通天竺道;
七、廣州通海夷道。
其中第七道"廣州通海夷道"海洋航道始于廣州,沿著傳統(tǒng)的南中國海海路,穿越南海、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波斯灣。
如果沿波斯灣西海岸航行,出霍爾木茲海峽后,可以進入阿曼灣、亞丁灣和東非海岸,途經(jīng)九十余個國家和地區(qū),航期近百天,是八九世紀世界最長的遠洋航線,也是東西方最重要的海上交通線。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