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23-09-09 20:55:45
⑨第二天,當?shù)赝韴蟀l(fā)出《七旬拾荒老人拾棄嬰,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聞報道。隨后,電臺記者來了,電視臺也扛著攝像機來了,越來越多的陌生人來了……鋪天蓋地的愛心向老人和這個棄嬰涌來,短短一周,30多萬元的愛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這濃濃的愛心并沒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個月后,在付出10多萬元的醫(yī)療費之后,孩子還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絕的時候,兒子兒媳來醫(yī)院找到她,態(tài)度誠懇地向她承認錯誤,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豐盛的菜,還不停地往她碗里夾菜。飯后,兒媳向她訴起苦來:“媽,你看孩子們漸漸大了,長期租房也不是個事兒,聽說下月房租又要漲了,我看不如我們按揭買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萬元,你那兒不是還剩……”
⑫王婆婆沒有說話,苦笑了一下,然后頭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門。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處的那所鄉(xiāng)村小學新教學樓落成,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從四面漏風的危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拖著一個破舊的編織袋,撿拾垃圾,以及人們在不經(jīng)意間丟棄的某些東西……
(選自《2017年中國小小說精選》,有修改)
1.參照下面的表述,將小說情節(jié)補充完整。
凌晨拾荒,撿養(yǎng)棄嬰→ , →為救棄嬰,傾其所有→無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輩相求,決然離去→ , 。
2.小說第⑫段中寫到“王婆婆沒有說話,苦笑了一下,然后頭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門”,請你描寫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動。
答:
任選一個角度
3.閱讀第⑥段畫線句,從描寫或修辭兩個角度進行賞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橫牙一咬,撕開了衣兜,雙手顫抖著揭開一個用塑料布一層又一層包裹著的小袋子,就像一層層剝開自己的心。
答:
4.小說②③段王婆婆撿棄嬰的情節(jié),時間很短卻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⑬段僅用“一年后”三個字一筆帶過這一年發(fā)生的事情。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答:
5.小說最后一句寫到王婆婆“撿拾垃圾,以及人們在不經(jīng)意間丟棄的某些東西……”,結(jié)合小說具體分析,文中的人們在不經(jīng)意間丟棄了哪些不應該丟棄的東西?
答:
參考答案
1.參照下面的表述,將小說情節(jié)補充完整。
凌晨拾荒,撿養(yǎng)棄嬰→婆媳爭吵,妥協(xié)寄居→為救棄嬰,傾其所有→無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輩相求,決然離去→捐建學校,拾荒依舊。
根據(jù)文章情節(jié)可知“凌晨拾荒,撿養(yǎng)棄嬰”應在文章第①—③段,“為救棄嬰,傾其所有”應在文章第⑥⑦段,“無助之中,八方相助”應在文章第⑧—⑩段,“子輩相求,決然離去”應在文章第⑪⑫段,由此可確定第①處應在文章第④⑤段,第②處應在第⑬段。由此可概括兩處的主要內(nèi)容為“兒媳以離開家相要挾,王婆婆不得不帶棄嬰寄居他處”“王婆婆用資助的余錢捐建學校,而她依然堅持拾荒”。然后將此兩處內(nèi)容,改寫成“四字短語+四字短語”的結(jié)構(gòu)即可。
2.小說第⑫段中寫到“王婆婆沒有說話,苦笑了一下,然后頭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門”,請你描寫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動。
答:(內(nèi)容要點)無權(quán)占為己有;批評兒子兒媳;回報社會或修建教學樓。
(示例)這筆錢并不屬于我們,我不能拿來給你們買房子;先前收養(yǎng)孩子時你們爭吵阻撓,現(xiàn)在憑什么來要這筆錢;這筆錢,我要用它來回報社會。
根據(jù)題中的要求,需要分析在第⑫段中王婆婆走出家門時的心理活動。這需要結(jié)合上下文的具體故事情節(jié)進行揣摩。在需要兒子兒媳幫助時,兒子兒媳訓斥拒絕,在得到社會資助后,兒子兒媳卻打起了愛心捐款的主意,王婆婆定會在嚴詞拒絕的同時,批評教育兒子兒媳。還可聯(lián)系下文王婆婆捐建學校的行為,表達王婆婆的感恩回報社會之情。
任選一個角度
3.閱讀第⑥段畫線句,從描寫或修辭兩個角度進行賞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橫牙一咬,撕開了衣兜,雙手顫抖著揭開一個用塑料布一層又一層包裹著的小袋子,就像一層層剝開自己的心。
答:(示例1)動作描寫。通過對拿錢的系列動作的描繪(答成“運用動詞咬、撕、揭”也可)。準確生動地寫出了王婆婆救棄嬰的決心,對這筆錢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愛。
(示例2)細節(jié)描寫。對存錢位置的描述,表現(xiàn)了王婆婆這筆錢來之不易和對錢的珍視。(也可答“動作描寫”;“咬牙”“顫抖”,表現(xiàn)王婆婆的決心和不舍)
(示例3)比喻。將揭開包裹錢的小袋子的過程比作“一層層剝開自己的心”,表現(xiàn)了王婆婆對這筆錢的不舍。
聯(lián)系上下文,明確這句話是對王婆婆得知棄嬰患重病之后拿錢準備救助棄嬰的描寫,展現(xiàn)了王婆婆拿錢的一系列動作。這句話寫出了王婆婆救助棄嬰的決心和對這筆錢的不舍。
4.小說②③段王婆婆撿棄嬰的情節(jié),時間很短卻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⑬段僅用“一年后”三個字一筆帶過這一年發(fā)生的事情。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答:②③段詳細描繪棄嬰的狀況和王婆婆撿拾棄嬰的過程,更能夠充分展示棄嬰的可憐和王婆婆的善心;⑬段中,學校的修建過程對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對全文主旨的表達作用不大,故一筆帶過。
小說詳略的安排,是為文章的中心服務的,與表現(xiàn)主題關(guān)系密切的寫得詳細、具體,相反則略寫。這篇小說通過王婆婆撿拾、領(lǐng)養(yǎng)、救助棄嬰的故事,體現(xiàn)了王婆婆的善良、有愛心。②③段詳寫棄嬰的狀況以及王婆婆用身體溫暖棄嬰的情節(jié),更能突出她善良、有愛心的品質(zhì),所以成為作者詳寫的內(nèi)容。而學校修建的過程,對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對全文主旨的表達作用不大,所以略寫。
5.小說最后一句寫到王婆婆“撿拾垃圾,以及人們在不經(jīng)意間丟棄的某些東西……”,結(jié)合小說具體分析,文中的人們在不經(jīng)意間丟棄了哪些不應該丟棄的東西?
答:①王婆婆兒子兒媳拒絕收養(yǎng)棄嬰,丟棄了善良;②王婆婆兒子兒媳想要用愛心款來買房,丟棄了淳樸(或:“正確的金錢觀”“純真”);③嬰兒的父母拋棄孩子,丟棄了責任。
這個句子位于小說結(jié)尾,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聯(lián)系文章主旨,從人性缺失的角度理解分析。如嬰兒的父母拋棄患病的孩子,逃避責任,丟掉了對孩子撫養(yǎng)的責任與義務;兒子兒媳拒絕領(lǐng)養(yǎng)、救助棄嬰,可見他們丟掉了人的善良、愛心的本性;兒子兒媳想將捐款占為已有,丟棄了本該有的純真、淳樸。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